首页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试卷 > 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上海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上海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2年、上海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模拟试卷、初中试卷
如何查看答案以及解析
下载试卷后,用微信扫一扫扫描试卷右上角二维码即可查看【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和视频讲解。
试卷题目
1.默写与运用。
(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村中闻有此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
(4)纪录片《留住乡愁》有一组镜头展现了农村夜晚邻里间月下串门的和睦场景,我们可以用《游山西村》中的句子“            ”为画面配上字幕。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乙】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③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丙】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每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甲】文中的“权”指的是       (填人名),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称其为“      ”【乙】文中的语录均选自《      》一书。
(2)理解加点字词。
笈从师       
②下列加点词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
B.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C.思援弓缴而射
D.或依林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蒙辞以军中多务
      
(4)下列对【丙】文划线句的意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门徒)经常用衣服换走任末的干净衣裳。
B.(任末)经常用衣服换走门徒的干净衣裳。
C.(门徒)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任末的衣裳。
D.(任末)经常用干净衣服更换门徒的衣裳。
(5)三篇文章都提到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甲】文中,孙权认为通过读书能       ,进而获益;[乙]文第③句提到了学习能够收获       ;【丙】文中任末年少求学时“      ”的态度,强调了好学的重要性,而他临终时以“      ”来比喻不学习的人,也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孙权“不可不学”的观点。
(6)三篇文章提到了一些学习(读书)方法,请分别概括:
【甲】文:      
【乙】文:      
【丙】文: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____(ming)。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同时,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不大。
③研究发现,更有趣的现象是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几乎完全丢失。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8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你会发现: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一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我们做了个实验——让年轻人和老年人同时估测1分钟的时间。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却还没意识到时间已经超过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根据拼音,第①段“横线”上应填入的汉字是       
(2)联系上下文,第⑤段“□”处应填入的字是       :第⑦段“□”处应填入的数据是       
(3)第②﹣⑦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             的现象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则分析了       的原因。
(4)本文标题的妙处在于①            
(5)第⑤段、第⑥段和第⑦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何异同?其共同作用是什么?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蓝眼
冯骥才

①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
②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他不姓蓝。蓝眼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颜色发蓝,看上去真像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关灯看画,也能看出真假。话虽有点玄,不掺假。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一一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③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你打算卖多少钱?”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④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也没听,又说一遍:“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⑤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的消息便传开了。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⑥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
⑦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头的闲话,扰得咱铺子整天乱哄哄的。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
⑧佟老板找人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和蓝眼都不知道这崔家是谁。佟老板便叫人引着蓝眼去看。蓝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⑨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⑩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裁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
⑪他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⑫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铺,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人竟像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⑬转过三天,蓝眼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持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有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
(有删改)
(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能耐”在文中的意思是       
(2)梳理故事情节,完成下列填空。
陌生人卖画,      果断买画。
佟老板买画,蓝眼       判画。
佟老板挂画,      
(3)“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在文中有伏笔。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书打扮的人没急着要价,故意说出西头的黄三爷临摹过这幅画。
B.有人传说画作是从王府流落出来的,而且前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
C.三个月后,流传着裕成公的画作靠不住,是西头黄三爷造的赝品。
D.佟老板找人打听到另有一幅画的消息后,立马叫人带蓝眼去看画。
(4)小说画线部分“眼镜片闪过……蓝光”类似的描写反复出现了两次。简要分析作者为何这样写?
      
(5)本文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请结合文中的人物形象,说说作者将本文收入此书的理由。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在线教学”期间,班级拟开展“走进经典,传承家风”主题活动。
(1)编排微型课本剧——《陈太丘与友期行》
在活动前,文艺委员对于课本剧参与者各自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请尝试进行连线。
导演 翻阅资料,准备服装、道具、布景等 
编剧 整体设计,适时调整和指导舞台表演 
演员 创作剧本,及时修改台词和舞台说明 
剧务 背诵台词,注意表情、语气、动作等 

(2)剧本初稿完成后,主创人员对课本剧的台词和舞台说明进行了“云讨论”:
陈太丘与友期行
【人 物:陈太丘 陈元方 友人】
正午时分,陈太丘等候朋友很久,嘱咐儿子元方两句话,就独自离开了。
陈元方在家门口嬉戏。友人到,环顾左右。
友 人:(遥招元方)尊君在不?
陈元方:(甲)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怒目圆瞪)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元方:(乙)君与家君期日中。(丙)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听罢,低下了头,上前拉着元方。元方甩手后,径直走入了家门。
(3)在讨论舞台说明时,对陈元方的三个动作设计,有不同的意见。根据剧本中情节的推进,【甲】【乙】【丙】三处的舞台说明依次应是:                  (填字母序号)
A.上前作揖
B.趋步走近
C.高昂着头
(4)在讨论台词时,饰演友人的同学建议:把剧本中“      ”部分的台词调整成“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请结合友人当时的心情,从称谓和语序的角度,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6.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结合这段话和你阅读《傅雷家书》的体会,谈谈本次“走进经典,传承家风”主题活动的意义。(80字左右)
      
7.请以“为了这份爱”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不得抄袭。
查看全部题目
【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标签
中考模拟试卷 最新试卷 上海试卷 2022年试卷 初中试卷 九年级试卷 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下载高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