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术,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如图1),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如图2),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材料二:
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
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它还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一解决,最终把问题全部解决。
2.能理清思路,清晰地表达。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在说话时运用“因为……,所以……”“第一……;第二……;第三……”“在X方面,应该……;在Y方面,应该……”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能让表达更加清晰。
3.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建立了这种结构后,在后续学习时就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添加到知识树上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材料三:
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徤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1)自上而下找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即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语文老师这样教写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将观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再用论据证明分论点,最后再对文章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或线性结构(也叫流程图),如图3、图4。
(2)自下而上找结构
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即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选行分类:
白菜 香蕉 大象 牛 李子 豆角
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在具体运用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结构:
第一步,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第二步,连线分组。找出所列要点之间的关系,对要点进行分类。
第三步,提炼结构。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第四步,补充观点。通过补充观点完善思路,如果没有补充,这一步可以不做。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要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一是归纳积累结构,在看书学习时,看到关于结构的理论或者好的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二是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写作,尝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先建立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如果没有时间写文章,可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三是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即可。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1)请根据材料一,简述如何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首先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B.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这样对方就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
C“自上而下找结构”和“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
D.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有多种,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是其中一种方法。
(3)材料三中“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一部分,在表达上作者用了多种方法,把事理介绍得很消楚,这对我们写作有哪些方法上的启示?
(4)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请用树状结构对它进行梳理。材料三中的树状结构图供参考,答题时可不画方框。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