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⑤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苏轼的老友。②光、黄:地名,光州和黄州,两地相邻。③朱家、郭解: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④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⑤遁:隐居。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C.闾里之侠皆宗之(推崇)
D.见其所著帽(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 然终不遇 B.晚乃遁于光、黄间 舜发于畎亩之中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告之于帝 D.俯而不答,仰而笑 面山而居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几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B.乙文中方山子少年时一身侠气,壮年时发奋读书但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晚年安贫乐道、恬然自适。
C.甲乙两文均是苏轼的名篇,从选文来看,写法相似,都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D.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含蓄地流露出苏轼被贬黄州时微妙而复杂的心理。
(4)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