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试卷 > 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上海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上海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2年、上海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模拟试卷、初中试卷
如何查看答案以及解析
下载试卷后,用微信扫一扫扫描试卷右上角二维码即可查看【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解析和视频讲解。
试卷题目
1.默写与运用。
(1)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江南春》)
(2)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观看战争电影,其中国破家亡个人经历坎坷的情节,可以用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句子描述“            ”。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昔京师有琢冰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甲文作者是       (人名),篇名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琢冰人物之形       
②神色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4)甲文中“徐以杓酌油沥之”的“徐”不能删去,原因是       
(5)乙文中第二段琢冰者的话无人应对,原因是观者       
(6)甲乙两文同是塑造技艺高超的人物形象,但是表现手法有异同,请简述之。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学会公共生活
①前些日子正赶上我们这里的“排队日”,尽管听起来不是滋味,但电视台记者因此所做的采访却让我明白了我们排队排了一个多世纪还是排不起来的原因。
②记者问一位老年人为什么排队,她说:“咱不是得响应政府号召嘛!”记者又问一位中年人为什么要排队,他回答:“为了迎奥运呗!”记者问一位青年为什么排队,他称:“不排队让人家外国人照下来多难看!”最后问一位少年时,她的答案是这样的:“老师说今天必须排队。”
③排队,按照梁实秋先生的意见,属于洋玩意儿,而我们古有明训:三人曰众。众当然就是扎在一堆了。其实我在 30 年前也常看见排队,那时买什么都排队,从花生瓜子鸡蛋米面大白菜,到煤球自行车,好像没有不排的。_____当时人人都红着眼睛紧盯那点儿限量的东西,稍微靠后一点儿肯定落空,事关生计,____没人敢于不排队,否则就成了众矢之的。而且只要队一长,有人还肯自动出头,维持秩序,自制纸号,所有人还都老老实实服从他们的管理。想不排队的虽然也很多,不过都是走后门,起码前面看不见。可惜,自从物质开始丰富以后,票证限量供应一概取消,供过于求大普及,排队的人反倒越来越少,所有人都认同齐头并进无耻者胜这个硬道理。
④排队属于公德中最为简单的一项,为什么至今连这样简单的公共行为准则和意识都难以确立呢?
⑤我们过去只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文明,而且还是一种外来的文明,于是有人天生就觉得不舒服,多数人觉得很累,尤其在没有多少人时,总以为还是竞赛式、拥挤式、扎堆式,比较自如。
⑥以前还常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高尚品德,是公益,是奉献,是为了社会为了别人做好事。所以只有响应号召、学习英模、有碍观瞻时才认为有这个必要。
⑦其实,排队的目的很平常,就是为了自己。
⑧公共生活是每个私人生活的组合,公共利益反映的正是私人利益,为了保护私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尊重公共利益。你今天不排队,抢在别人的前面,但明天或许后天,你可能就会被更强的人挤到后面;你今天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秩序,挡住了机动车,明天或许后天,当你身为司机或者乘客时,说不定又会抱怨行人。社会生活就是这样,往复循环,今天别人遇见的事情,明天自己可能也会撞见;今天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别人也同样会做。于是,为了自己着想,也不能不替别人考虑。为别人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自己。自己的利益就在公共利益之中,也与别人的利益相辅相成。
⑨我们过去基本处于熟人社会里,无论在村寨还是在单位,没多少公共生活,很长时间里耽误了本应该开始却没有开始的公共生活的适应期。直至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共生活的初期,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学会公共生活,从语言到举止还是前公共生活的状态。满眼的矛盾和纠葛,其根源都来自这种公共生活的陌生感。所以,学会公共生活,让公共生活成为习惯,最为重要。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 就  
B.因为 所以 
C.不是 就是  
D.只有 才 

(2)第③段说 30 年前人们排队的原因是       
(3)为什么至今排队这样简单的公共行为准则和意识都难以确立,上文认为原因有:
      
      
(4)下面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认为政府不号召,我们就不排队。
B. 生活物资不丰富,人们就会自觉排队。
C. 为了别人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自己。
D. 排队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无关。
(5)从全文看,第⑨段不能删除,请阐述具体理由。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父亲的秘密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③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④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⑤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⑥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⑦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⑧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⑨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⑩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⑪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⑫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⑬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第②段加点词“破烂不堪”在文中的意思是       
(2)第①段划线句用了       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3)对第⑥段理解的一项是       
A.森林里有很多种类蘑菇,但不是都可以作为食物。
B.父亲在森林里寻找蘑菇,把它当作活下去的食物。
C.父亲希望有人经过这里,带着他和儿子走出森林。
D.父亲每天采蘑菇很晚才回来,累得脸也有些浮肿。
(4)第⑬段最后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写一段话。
      
(5)请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并提供例证。
      
5.阅读下面小说节选,说说“这个海怪”的特点。
事实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尔各答—布纳齐汽轮航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汽轮在距离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的地方遇见这个会游动的庞然大物。起初,贝克船长以为碰到了一座无名巨礁。他正准备测定其准确的位置时,只见这个海怪身上射出两根水柱,呼啸直上,足有 150 英尺高。所以说,除非这座礁石上有一口间歇性热喷泉,否则,希金森总督号汽轮真是遇上了迄今无人知晓的海洋哺乳动物,混杂着空气和水汽的水柱是从它的鼻孔里喷射出来的。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太平洋汽轮航运公司所属的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号汽轮,在太平洋洋面上观察到了同样的事实。如此说来,这条不同凡响的鲸鱼能够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从一个地方游弋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希金森总督号汽轮和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号汽轮仅仅在间隔三天的时间里,分别在相距 700 海里的两个方位见到了它。
两个星期以后,在距离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号汽轮遇见它 2000 海里的地方,国营航运公司赫尔维西亚号船和皇家邮船公司香农号邮船在位于美国和欧洲的大西洋洋面上相向近舷航行时,在格林威治子午线以西北纬 42 度 15 分、西经 60 度 35 分的位置同时发现了这头海怪。从两条船此次同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人们相信能够估计这头哺乳动物的长度至少在 350 英尺以上,因为香农号邮船和赫尔维西亚号船虽然艏艉长 100 米,但仍没有超过这头海怪的长度。此前,最大的鲸鱼,出没于阿留申群岛勒库拉玛克岛和吕穆居立克岛附近海域的鲸鱼也从没超过 56 米——甚至还没有达到这个长度。
6.《海底两万里》曾译名为《海底旅行》,不同的书名给读者的感受也会不同,请谈谈你对以上不同书名的感受。
《海底两万里》      
《海底旅行》      
7.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预见和想象。
请你推荐一部你读过的科幻小说。(80 字左右 )
      
8.请以“为自己加油”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②不得抄袭。
查看全部题目
【2022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标签
中考模拟试卷 最新试卷 上海试卷 2022年试卷 初中试卷 九年级试卷 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下载高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