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试卷 > 九年级化学试卷 > 2022年九年级化学试卷 > 2022年安徽九年级化学试卷 > 2022年安徽合肥市九年级化学试卷 > 2022年安徽合肥市化学中考模拟试卷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2年、安徽试卷、合肥市试卷、化学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模拟试卷、初中试卷
如何查看答案以及解析
下载试卷后,用微信扫一扫扫描试卷右上角二维码即可查看【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和视频讲解。
试卷题目
1.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 A. 为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求,每日饮食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 B. 室外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顺风及时逃离现场
  • C. 为杜绝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应当禁止使用农药
  • D. 为防止食物受到污染而变质,使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物
2.下列古诗文蕴含的科学原理中,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日照香炉生紫烟——没有新分子生成
  • B. 吹尽狂沙始到金——金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 C. 曾青得铁化为铜——铜离子得电子变为铜原子
  • D. 蜡炬成灰泪始干——原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称量NaOH固体
  • B. 读取液体体积
  • C. 测试溶液pH
  • D. 稀释浓硫酸
4.钪(Sc)是一种“工业的维生素”。如图为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钪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 B. 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1
  • C.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0
  • D. 钪元素在第四周期
5.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实现了用CO2和CH4合成醋酸,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 B. 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变
  • C. 该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均不改变
  • D. 参加反应的CO2和CH4的质量比为11:4
6.葡萄中含有的鞣花酸(C14H6O8)具有抗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下列有关鞣花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4:6:8
  • B. 相对分子质量为302
  • C.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D. 鞣花酸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
7.构建模型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之一,下列图形正确的是(  )
  • A. 石墨结构
  • B. 地壳中元素含量
  • C. 物质的分类
  • D. 灭火方法
8.推理、归纳是化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 A. 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浓度均变小
  • B. 酸雨的pH小于7,则pH小于7的雨水一定属于酸雨
  • C. 某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因此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 D. 碱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 除去Na2SO4溶液中混有少量MgSO4,加入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 B. 检验CO2中混有HCl气体,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 C.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测定所得溶液温度
  • D. 除去CO2的CO,点燃气体让CO充分燃烧转化为CO2
10.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象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 B. 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2℃降至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 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 D. 向烧杯的水中加NH4NO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11.对图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可知p2>p1
  • B. 等质量镁、铝、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 C. 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与足量的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 D. 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12.为探究气体X的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称取240g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与足量气体X反应生成铜、水和氮气。经测定,生成物中含54g水和28g氮气。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X一定含氮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 B. 参加反应的X质量为34g
  • C. 参加反应的X所含氢元素质量为6g
  • D. X一定不含铜元素
13.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第二十四届冬奥会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是气态,施加一定压力后,可以液化成液体甚至凝华为固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干冰),压力降低后,液态或固态的二氧化碳又能快速汽化(或升华)为气体,并大量吸热,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温度的目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就是将气态二氧化碳通过加温加压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再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降温降压达到﹣20℃至﹣15℃,再相变蒸发吸热完成制冷和制冰的过程。
以往使用的氟利昂等制冷剂,对于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而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具有环保节能、来源广泛、安全无毒等优点,而且,用二氧化碳直冷系统制出的冰面质量更好,能精准控制冰温和软硬度。满足不同项目对冰面的要求,被誉为是“最快的冰”。
(1)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优点有       (写出一条即可)。
(2)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写出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在跨临界直冷循环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没有发生变化 B. 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了变化
C. 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发生了变化 D. 二氧化碳分子不再运动
14.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

(1)仪器M的名称是      
(2)实验室选用B装置制备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装置中的一处明显错误为      
(4)某气体只能用D装置收集,则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为      (填序号)。
a.能与水反应 b.能与空气反应 c.密度与空气接近
(5)若用A、E装置制取H2,按气体流向,导管口连接顺序为      (填序号)。
15.高锰酸钾是常用的氧化剂。下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上制备高锰酸钾晶体的操作流程:

(1)氢氧化钾、二氧化锰在空气中高温灼烧生成锰酸钾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操作①②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若滤纸与漏斗内壁没有紧贴,导致的后果是      
(3)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既可以蒸发溶剂也可以改变温度结晶。高锰酸钾饱和溶液采取冷却结晶的原理是      ;不能采用蒸发溶剂结晶的原因可能是      
(4)操作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16.小蜡烛引领我们的科学探究之路,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高温传感器多次测得蜡烛火焰各层温度如下。
(1)由表格信息可以得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      。这和我们平时得出的结论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部位次数 焰心/℃ 内焰/℃ 外焰/℃ 
次数 646 756 717 
644.3 753.1 715.8 
643.3 750.9 712.6 

(2)由此实验启发我们在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火焰的什么部位加热       
A.用火焰的外焰加热 B.用火焰的内焰和焰心交接处加热
C.用内焰和外焰的交接处加热 D.用焰心部分加热
老师把燃着的蜡烛放在密闭的容器内,过了一会儿发现蜡烛熄灭了。
甲同学猜想: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其熄灭。
乙同学猜想:
丙同学猜想:蜡烛燃烧耗尽了氧气的原因。
(3)请你写出乙同学的猜想:      
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老师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把燃着的蜡烛和氧气传感器放在密闭装置中如图一所示,同学们观察到蜡烛熄灭后,传感器的示数还在减小,实验过程中采集到氧气含量变化如图二所示。

根据实验同学们否定了丙同学的猜想。接着老师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又收集了一瓶二氧化碳含量为80%,氧气含量为20%的气体,把燃着的蜡烛放入瓶中,发现蜡烛依然能燃烧,最终得出乙同学的猜想       (选填“正确”或“错误”)。
(4)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在B点蜡烛熄灭时传感器示数为17.28%,最终传感器示数稳定在15.43%,蜡烛熄灭后传感器示数继续降低的原因是       。支持蜡烛燃烧所需要氧气的最低浓度是多少呢?兴趣小组同学又进行了深入探究,小组同学取3只集气瓶,分别收集氧气含量为15%、16%、17%的气体,将燃着的蜡烛分别伸入瓶中,根据实验现象最终得出支持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浓度为16%以上。
(5)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组对此展开探究:第一组实验: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30%、45%的水。用排水法把集气瓶中的水全部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小芳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实验,两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小英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应该是       %,排完水后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氧气含量按照21%来计算,精确到0.1%)
(6)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同学们对物质燃烧条件有了新的认识:可燃物除了达到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外,还需要       
17.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测定某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向160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根据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记录共用去稀硫酸124g。如图所示,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当pH<8.2时显无色。

(1)理论分析:用该方法测定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比实际值       (填“偏大”或“偏小”或“相等”)
(2)理论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全部题目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标签
中考模拟试卷 最新试卷 安徽试卷 合肥市试卷 2022年试卷 初中试卷 九年级试卷 化学试卷
1 2 3 4 5 6 7
下载高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