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试卷 > 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安徽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安徽安庆市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2年安徽安庆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2022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第1页

试卷格式:2022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2年、安徽试卷、安庆市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模拟试卷、初中试卷
如何查看答案以及解析
下载试卷后,用微信扫一扫扫描试卷右上角二维码即可查看【2022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解析和视频讲解。
试卷题目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当窗理云鬓,      。(北朝民歌《木兰诗》)
(2)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北冥有鱼》中描写大鹏展翅南飞情态的句子是:“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茅屋因秋风而破,他却心念贫寒读书人,有着“            ”的崇高理想。
(7)《游山西村》中,陆游用“            ”两句诗写出了村民在丰年热情待客的欢乐场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角。
“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颗编号8117的‘袁隆平星’。我们将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尽的事业!夜空中最亮的星,将指引我们前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忠孝说。
“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导一下学生继续‘三系’攻关。你是一个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惊xī袁隆平院士逝世,挚友钟南山院士送上了简洁而深情的miǎn怀之辞。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xī                   miǎn怀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正确的写法是       
(3)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请添加适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单句改为复句。
你是一个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3.请你参与向阳中学九年级(1)班“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收集的部分资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②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一眼望不尽的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
       上面文字中①出自名著《      》,这里的中国是       的中国;②出自名著《      》,“她”指的是作品中的       (填人名)。
4.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       
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书山学海,品味经典
B.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万卷经典,启迪人生
5.活动结束时,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央视网2月14日报道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甲】《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乙】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精心策划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②晓华同学摘录时,【甲】【乙】画线句出现笔误,请按照提示修改。
【甲】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绿萝之念
查干       ①写这篇小文时,我是心怀歉意的
       ②盥洗室里有一罐绿萝,为水养。为的是装点环境,改善空气所用。算起来,该有三四年时间。
       ③平日里,盥洗室是进进出出的场所。但除了洗漱、照镜、整整衣冠之外,很少去看绿萝一眼。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连给它见见阳光,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都忽略了。没有阳光和新鲜空气,不知它是怎么坚持到今天的。叶,依然绿,只是少了一些自然光泽。枝柱有点弯曲,可能是缺氧的缘故。
       ④那天,天气酷热,盥洗室里甚是闷郁。打开水龙头,抹一把脸,感觉凉爽了许多。突然,有一股草木的清香,扑入鼻孔,心一喜。抬头,见是那一罐绿萝,依然默默地呆在那里,似熟悉又陌生。它的这般无怨无悔的坚持,使我猛然清醒,继而羞愧难当。是什么样的一种冷漠心态,遮蔽了我心灵的窗子,如此对待一个与我“同甘共苦”的植物朋友。
       ⑤于是,我把它轻轻地拿了下来,将三片黄叶掐掉,用干净的湿布,把所有的叶片擦拭一遍,喷洒水。而后放于阳光不太强烈的地方,让清风微微吹拂它。叶片上留有晶莹的清水一粒,像一滴孤泪
       ⑥我的心,沉了一下。
       ⑦细想起来,人世间有多少美好事物,曾经被我们忽略?真是难以计数,这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凡美好事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不事张扬、煽情、炒作,不媚俗,不出售灵魂,又甘于寂寞,守身如玉。它们的存在,就是德泽的存在,不然世界会变得虚无一片,暗淡一片。
       ⑧这一罐水养的绿萝,假若被置于阳台上,栽于新土里,一定长得又粗犷又精神,而且定有几米长了。如是,我也不会视而不见了。让它在水罐里生存,也不要长势很旺,是我的设计和需要。它无言地服从于我,委屈地活着,净化着盥洗室里的空气。按理,更应得到格外的料理和呵护,然而,被我忽略了,它却依然如故,不改绿萝应有的本色。它,也是一种盆景式装点,美化着一处生活空间,一呆就是几个春秋。
       ⑨它,当属于美好事物。被忽略,错不在它,而在于我。我千不该万不该,以位置决定它的处境,甚或命运。我喜爱一切的草木和花卉。我从不迷信奇花异木之类称谓,凡有绿叶者,我都视为上宾。
       ⑩在初秋的太行山脉,我见到金色的、小小的悬崖菊时,心,不啻有感动,更有所震撼了。它们爬满了悬崖峭壁,显得那样坚韧和果敢,紧紧贴于石壁,在迎风盛开。像一群金色的蝴蝶,合翅吸附在那里。它们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如此生意盎然,不能不使我心生感佩。这种感动,其实只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
⑪于是,我站在峭壁下,口占小诗一首:“太行有金菊,悬于峭壁间。根生无土处,何忍回首看。”我是有些担心它们的生存之境的,一旦有强势风雨来临,能否安然无恙?
⑫不过,有一点值得思考。那就是,这些悬崖菊,假如不在悬崖上生长,而在公园里的平地上,我会不会如此精心地观察,并生出异样的感动?位置,究竟是什么“怪物”,让人发生错觉或偏执,甚至让人糊涂?其实,世间万物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运行轨道。高处和低处,只是视觉上的差别,而无生命意义上的差别。
⑬这里的悬崖菊,和我盥洗室里水养的绿萝,生命意义是相等的。不相等的,是人的视觉和内心世界的等级观念。善待万物,乃人生的必修课,也是自我完善的最好体现。生命的轮回,属于自然规律,而非人的意志所能驾驭的。其间的生生灭灭,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无特例。
⑭写完这篇小文时,室外高温。我的绿萝,见了阳光与清风,倒是显得精神了许多。我暗自提醒自己,每日都要让它见得阳光和清净的空气,并有友好的抚摸。不能让它再有丝毫的伤痛与失落感。而让我庆幸的是,自己竟有了一点悟性和自察精神。就如一位师者所言:“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选自2021年12月5日《纪检监察报》,有删改)(1)根据②~⑥段内容,梳理出“我”对绿萝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冷漠→      →清醒→      →心一沉
(2)按照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
①叶片上留有晶莹的清水一粒,像一滴孤泪。(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它们爬满了悬崖峭壁,显得那样坚韧和果敢,紧紧贴于石壁,在迎风盛开。(从词语运用角度)
(3)文章题目为《绿萝之念》,作者还写到悬崖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说说你对“善待万物,乃人生的必修课,也是自我完善的最好体现。”这句话的理解。
(5)作者说:“写这篇小文时,我是心怀歉意的。”如果你是作者,要对绿萝表达歉意,你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写几句话。
7.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青年京剧演员王梦婷、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表演专业2017级的梁颖、“95后”彭静旋等年轻人凭借出众的传统艺术功底,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关注,推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一方面证明传统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超凡魅力,具备浸润人心、凝聚共情的力量;一方面也表明,互联网为传统艺术创新表达提供了全新空间,为经典艺术穿越时空打通了新的路径,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审美与价值。
       从文化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达让“中国节日”火遍全网、走向世界,到文化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助力世界遗产“活起来”;从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网友热捧,再到逛博物馆成为中国社会“新风尚”……当下,内容精彩、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各类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日益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11月 15日,有删改)材料二:
       传统艺术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与时俱进。
“上戏416女团”的成功就并非仅是展现京剧国粹,而是选择跨界的方式,将京剧与国风歌曲进行混搭演绎,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以此证明传统艺术并非曲高和寡,同样可以以大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碰撞出新的火花,为传统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力。
       传统艺术不仅需要创新演绎,而且需要创新传播。借助于短视频等平台优势,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和地域局限,让传统艺术走向五湖四海。大众透过传统艺术类短视频,既可以获得欣赏艺术所带来的视觉美感与精神愉悦,还可以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对数千年中华文明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知,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拉近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距离。传统艺术凝聚着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们也期待有更多年轻的传承者、艺术家在“双创”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传统艺术生生不息.
(摘编自人民网2021年 12月15日,有删改)材料三: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泽百姓之功。应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赋予新的时代气息,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摘编自《中国文化报》2017年10月25日,有删改)(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文化节目的创意表达,极大推动了艺术传承。
B.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C.艺术类短视频打破了时空限制和地域局限,同时也破坏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D.传统艺术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观点:传统艺术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与时俱进;接着通过列举       的事例,论证“      ”这一分论点;然后论证了另一分论点“      ”;最后予以总结,呼吁传统艺术通过“双创”得到更好发展。
(3)材料三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传统艺术和文化创新发展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8.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舟子曰:“登高忘携酒榼矣。”鸿干曰:“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舟子曰:“离此南行二三里,我有表戚范姓居是村,盍往一游?”余喜。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旁一青石加榻,鸿干卧其上:“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有删改)〔注〕①酒榼:可带的贮酒器。②盍:同“何”,为什么。③茆:同“茅”,茅草。④樽:古代的盛酒器具,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       
      
③亭榭窗栏从朴素       
④园依山无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
(3)【甲】【乙】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均有所不同,甲文用       的手法写景,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景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乙文偏重       的表达方式,直述其事,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
(4)结合画线句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在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发现了他们美丽的身影。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的伤残军人朱彦夫,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他的身影是美丽的;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投身医学研究50余年,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他站在死神和患者之间的身影是美丽的;被称为“中国飞人的苏炳添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他冲刺的身影是美丽的……
       生活中,美丽的人、事、物、景还有很多,你发现了吗?
       请以“发现_________的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要抒发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抄袭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查看全部题目
【2022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标签
中考模拟试卷 最新试卷 安徽试卷 安庆市试卷 2022年试卷 初中试卷 九年级试卷 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下载高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