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这个时代,记忆力不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现代病。
那么造成记忆不好的因素有哪些呢?让我们先来了解当你需要记住一样事物时,大脑需要经历哪些过程吧:定向注意→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复述调用。定向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记忆的事物上,让注意力聚焦,不被外在信号干扰。短时记忆:让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让它们进行整合。长时记忆:将信息进行言语编码(包括但不限于按语义分类整理)和表象编码(包括但不限于按空间形象进行记忆),将信息“嵌入”神经网络中。复述调用:需要根据外部的情境,给记忆一个“回想”的操作,把之前写入的信息再提取出来。经过完整的记忆步骤,一段信息才能牢固地被我们记住。
但在这个时代,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受到的干扰,实在太多。一般认为普通人一次性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25分钟左右,而现代人的时间被无休止地切割、细化,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我们被迫在多个不同的事务之间来回切换,让我们的注意力“疲于奔命”。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切换”,难以再把注意力投注在某样事物之上。另一个原因是外界的信息实在太多了,那些缺少大量逻辑和信息量的闲聊、故事、八卦、短句、图片等等不断轰炸吸睛。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涣散,如同长时间不锻炼的肌肉一样,难以集中和聚焦。大量的信息涌来需要优化整理,才能让注意力有的放矢,否则短暂记住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碎片而已。
熬夜会损害记忆,大量事实证明,拥有充分的睡眼,保持清醒和睡眼的自然周期才是最可靠的能长久促进记忆力发展的好办法。要获得深度良好的睡眠,睡前最好避免饮食,不要做剧烈运动,也不要太过用脑比如长时间看书、考虑太多问题,更不安依赖安眼药。睡眠不足会严重干扰人的情绪,而严重的情绪危机也会对记忆造成影响。有的人容易情绪紧张、不安、忧郁……这样的状态直接导致其注意力不断降低,集中注意力的功能也不断被弱化,记忆的能力当然日渐衰退。但心理学家们也曾经表示,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记忆力。轻微的压力比没有任何压力更能帮助人们发挥潜能。比如说升学压力过大固然不好,但是完全不当一回事同样也不是好事。物极必反,“人无压力轻飘飘”,同样也做不好什么事情。
记住以后就好了吗?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先快后慢。他在1885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类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摘自《都市现代病》,有删改)【材料二】
最近揭阳某中学九年级学生米米刚刚收到语文老师们集体送出的中考大礼包:五十八篇需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对米米来说课文背诵一直是个老大难。那么为什么同学们背课文会感到困难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畏难情绪,主观地认为背课文难,所以背起来就越发困难。这个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如果已经预设一件事情很难,那这件事情完成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现语文教育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愉快地围观吧:
(一)切分法
背书的时候可以把复杂的背诵内容做一个切分。这样小块的内容背诵起来心理上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内容的切换会让注意力没有那么疲倦,更容易保持集中。一小块一小块背诵,再拼接起来就完整了。
(二)梳理法
长文可以在充分理解背诵内容后,再去梳理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复杂的信息进行言语编码。比如可以用关键词、按情节顺序、给人物分类等方式梳理内容然后背诵。
(三)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图象记忆的优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四)间隔法
背诵就是要不断循环巩固。为了对抗遗忘,比较理想的是实施“1的法则”,在1小时、1天、1周、1个月、1季这5个时间点,重新检视记忆的状态。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节选自《语文教育》,有删改)【材料三】
人体生物钟
时间 | 大脑活动规律 |
6:00﹣8:00 | 机体休息完毕,头脑清醒,大脑记忆力强,此时进入第一次最佳记忆期。 |
8:00﹣12:00 | 神经兴奋性提高,热情将持续到午饭。 |
12:00﹣14:00 | 全身总动员,需进餐。午饭后,精神困倦,宜适当休息。 |
14:00﹣18:00 | 身体重新改善,精神抖擞,此时长期记忆效果非常好。 |
18:00﹣19:00 | 体内能量消耗,情绪不稳,应休息。 |
19:00﹣22:00 | 大脑开始活跃,记忆力特别好,直到临睡前为一天中最高效记忆时期。 |
22:00﹣24:00 | 睡意降临,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
(百度人体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