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绿色托起的梦吴胜之 (1)我对茶情有独钟,尽管离开了茶界很久,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或是在休暇之日,我都喜欢搭着通往普觉镇的班车去看那里的大同万亩茶海,并与朋友曾见见面。
(2)春茶采收结束了,正值夏茶开采的五月。此时,翠玉般的茶园,在立夏后的阳光照耀下,瞬间变得炙热起来。藏在草丛中的虫蝉正在休眠,只听见从山上传来布谷鸟婉转的叫声。漫步茶园,置身绿树间,只觉心胸坦荡开阔。
怀着对一棵棵绿树的一往情深,伸出双手抚摸萌发的嫩叶,那浅浅的青,淡淡的绿,齐刷刷挺立着,仿若一夜间冒出。一路茶香弥漫,枝叶轻摇,令我心情陶醉不已,遐想无限。
(3)眺望远处,棉花坡山下的茶园里遍布着采茶人,不远处有几个中年人抬着修剪机正在忙碌,前面有个大嫂,身边还带着一个小男孩,她全神贯注盯着茶蓬面上,双手轮作像蜻蜓点水似的,灵巧熟练。我不由自主地走近,当她得知我是曾的朋友,便对他夸赞起来,说他做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欠她们的采茶费。
(4)正在谈话间,曾大步流星向茶园走来。他还是当年那副神态,尽管已近花甲之年,但身体还是那样强壮结实,还是满头黑发,不减当年的风采。难得的是,他有个好脾气,无论遇到多大的不愉快的事,脸上不挂怒气,对人总是笑脸相迎。“怎么来场不先打个电话呢?”他语气带着点责备。他说他到镇上取钱去了,每天都要支付采茶人的工费,这事可不能含糊。
(5)寒暄几句后,我们走出茶园,来到他新建的加工厂车间。他的现代厂房选建在一座小山头上,厂房四周种满了合欢树和桂花树,与对面的狮子山隔壑相望。这座足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加工房,车间宽敞明亮,机器布局有序,颇有现代企业的气派。走进车间,工人们一派忙碌,只见五六台揉捻机不停地运转。“这是一台大型的自动杀青机,那头鲜叶自动进口,这头自动吐料。有了这台机器,就不怕茶园投产的高峰期了。”曾笑着说道,“这台机一天可以杀青一万多斤,而且杀青的质量好,没有烟焦味,有了这些保证,茶价自然就上了档次。”行走在车间,我只闻到茶香,没有闻到其它异味,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杂物垃圾,令人耳目一新。
(6)回到办公室,曾给我泡上一杯碧螺春,说起村民的变化。以前,村里大多数上了五十岁的人,出门打不了工,又没有经济来源,被政府列入了贫困户的名单。但自从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老板积极响应,产业带动就业,五百多亩茶园投产后,每年支付村民的劳务费就达一百三十多万元,三年来共支付近四百万元。这笔劳务费的付出,大多数都落实在了附近村的贫困户身上。
(7)比如,道塘村的小凡一家,家里有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还要抚养两个上初、高中的孩子,妻子患上智障病,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他不能外出打工,家里无经济来源,家境十分困难。在去年春茶即将开采时,曾说,他主动登门叫小凡去他茶场打工,并叫他负责用采茶机采茶,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小凡身体壮,吃得苦,一天机采四五千斤鲜叶,采茶收入每天一百多元。在高峰期,采茶收入达到每天三百多元,一年干下来,能挣到两万多元。再加上冬季在茶场干点零活,全家的收入达到四万多元,去年他家就已经脱贫出列了。
(8)又如,东门村的妇女小金,她家也是贫困户,家里的男人早已去世,丢下两个老人和三个小孩,其中一个男孩患上痴呆症,家里上下都靠她打理,家境窘迫。后来曾也让她来到他的茶场打工做茶,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在茶叶加工的高峰期,她熬更守夜,连续上两个班,因为加工茶叶是按件计费,那年她在车间做茶收入两万多元,去年她家也已经脱贫出列了。曾对村民的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正说着,一辆长长的货车驶进来了,他赶紧起身,说是浙江的老板装货来了。后来,他告诉我,这笔货款一到手就是二十八万元,是历年最大的单笔交易额,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9)午夜时分,弯月钻进了云层,月光隐匿,四野变得昏暗起来,我走回楼房枕着茶香入眠。不远处的加工厂房,还是一片灯火通明,机器隆隆作响,宛如交响曲回荡在寂静的田野上空。曾的茶叶加工,今晚又是通宵达旦……
(10)翌日早上,我离开了茶场。回来的路上,东边的太阳升起来了,彩霞很快把天空映成红彤彤的一片,远去的茶海已经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正是这片绿色托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梦!
(1)本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记述“我”的所见所闻。阅读全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行踪 | 所见所闻 |
来到茶园 | 茶园充满生机,工人一片忙碌 |
来到加工厂车间 | ① |
回到办公室 | ② |
走回楼房 | 加工厂房一片繁忙 |
离开茶园 | 茶海晨景 |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怀着对一棵棵绿树的一往情深,伸出双手抚摸萌发的嫩叶,那浅浅的青,淡淡的绿,齐刷刷挺立着,仿若一夜间冒出。
(3)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