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诗余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柳永等。
(2)古人常说“无理而妙”,苏轼也说“反常合道”,本词中看似不合常理,实则另有深意的句子有很多。同学们在探究中有疑问,请帮他们分析一下词人的用意。
王瑶:“竹杖芒鞋”是苏轼在雨中的装束,竹制的手杖,穿着草鞋,怎能“轻胜马”?
我的理解:词人心理上藐视风雨,心态乐观没有压力,所以感觉轻松比马还快。
李儒:小序中说“雨具先去”,可词中又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即“一袭蓑衣”,不矛盾吗?
我的理解:
(3)词的最后一句中的“风雨”“晴”一语双关,请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