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八股文与科举制 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又称八比、时文、时艺、制艺、经义、四书文等,全文分八个部分,格式要求严格、死板。不管是乡试(省内统考) 还是会试(全国统考),都是三场考试,“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清史稿•选举三》),三场考试并不都用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于第一场对于是否考中最关重要,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就当然被看成是紧密的连带关系了。
另外,虽然没有看到有关论证,但推测八股文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与试卷的评判有关。如果不规定文体,同样的题目就会有许多种类型的回答,而这对于评判者来说,难度是加大了的,而同一种八股文,结构的严格一致,很方便评判者对考生进行对比排队。林则徐曾经指出,科举乡试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校阅情形,定弃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可见评判用时非常短。由此可见,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应该是有利于迅速校阅的。明代的八股文,在最后有一个部分叫“大结”,是自由发挥的部分,但清朝取消了这部分,理由是容易做暗号给考官,可能也有不希望增加校阅试卷工作量的意思,当然谁也不会把这当成公开的理由提出罢了。
八股文事关圣贤微言大义、士人心术,又有利于考官评卷,再加上清人迷信文风关乎气运,于是即使有人反对也没能动摇它的地位。何况,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急于在科举上找到出路,而科举非通过八股文这块敲门砖不可,所以事实上也形成了很大的一个市场。清人徐继畲把自己的一百多篇八股文结集,还选编明清的优秀八股文做批注,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示诸生行文法》,不厌其烦地讲解八股文的写作技巧。
但是到了近代,人们思考方向发生了变化,对“八股文空言无用”的观点渐渐达成共识,八股文也就从无用变成了有害。清人郑观应认为,八股文的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是严重的:一是徒然消耗了士人的生命,二是并不利于政治,三是导致了言行不一致的道德问题。一大批知识分子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对八股文考试的浪潮中,并不是所有观点都把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多的人反对的只是八股文这种文体而已。至于“四书”等科举的内容,许多人还是抱着极大的尊重态度的。在科举制改革问题上,因为八股文集中了最大的反对意见,所以成了科举改革的首选对象。当废除八股文从思想变成行动的时候,直接推动者的思想就变得很关键。康有为成了当时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护法运动的领袖,而他在科举问题上,恰好是一个只反八股,不反“四书”的人。
八股文体,形式主义太强烈。在康乾的年代,它还可以用于心术训练,得到纪晓岚的认可,但到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袭,国将不国,八股取士不仅无法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而且成了阻碍历史进步的障碍。用康有为的话说,就是八股弊端有二:“能使天下无人才,一也。即有人才,而皇上无从知之,无从用之,二也。”因此,八股文在首次科举制改革中就落马毙命。
(摘编自中华秦局《文史知识》)(1)下列关于“八股文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代考科举,必须使用八股文这种文章体裁。八股文只有第一场使用。但由于第一场的重要性,所以科举考试与八股文关系密切。
B.试卷多而校阅的考官少,采用完全相同格式的答卷有利于迅速校阅,这是作者推测八股文之所以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C.因为有成千上万的青年要通过科举找到出路,八股文在明清文人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关于八股文写作的市场。
D.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只能使用八股文这种文体,因此八股文就成了通过科举的必修文体,还有人编写专门教授写作八股文技巧的文集和文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近代,人们开始产生反对八股文的观点,许多人撰文历陈八股之弊,掀起了一股反对八股文的浪潮。
B.近代,人们发现八股文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而且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产生矛盾,因此废除八股文也就渐渐成了人们的共识。
C.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八股文,但这些反对八股文的士人中还是有很多仍然尊崇“四书”等科举内容,因此大多数人反对的只是八股文而非“四书”。
D.作为中国改革的民间倡导者和变法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把废除八股文从思想变成行动的直接推动者,但他也是只反八股不反“四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即使有人反对也没能动摇它的地位只是因为它有利于考官客观公正评卷。
B.到了近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八股文空言无用且有害,因此八股文在清末科举改革中最先被废除。
C.八股文形式主义强烈,虚耗了士人的生命,不利于政治,还会导致言行不一致的道德问题,于是遭到大批知识分子的批判。
D.明八股的“大结”部分,是可以自由发挥的,但清朝却取消了,理由可能是它不光增加了校阅试卷的工作量,还容易造成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