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试卷 > 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广东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广东云浮市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广东云浮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第7页

试卷格式: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1年、广东试卷、云浮市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模拟试卷、初中试卷
如何查看答案以及解析
下载试卷后,用微信扫一扫扫描试卷右上角二维码即可查看【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和视频讲解。
试卷题目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古诗文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读来令人获益良多。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1)      ”,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统治者安逸享乐的忧虑;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国恒亡”,我们明白了安逸享乐的严重后果;读李清照《渔家傲》“(3)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们体验到词人厌弃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白居易《卖炭翁》“(4)            ”,运用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卖炭翁年事已高、劳动艰辛的特点,寄托着深切的同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5)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西江的水真绿呀,好像把终年 zhù xù      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随着几阵春雨,冬季 xiāo shēng nì jì      的各种昆虫都活跃起来了。
(3)一想到下午就要测试了,我还没有复习好呢,剩下的两节课我一直rú zuó zhēn zhān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历史长河中,牛年春节只是一瞬间,____,在14亿中国人心里,这个春节将毕生难忘。新中国70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强大综合国力,经济增速在全球____转正,发展预期依然良好,这些重要优势在春节期间得以集中展示,_____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彰显。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可以自信地说:“牛气”春节背后,有着每个中国人坚定前行的底气。
  • A. 因而        领先        尤其
  • B. 然而        领先        其实
  • C. 然而        率先        尤其
  • D. 因而        率先        其实
4.王丽同学准备在全级大会上发言,请帮她找出画线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  )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九(10)班王丽,(A)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学习经验,我感到很荣幸。(B)我认为要想取得理想成绩,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C)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一般离不开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和课后及时复习这三个方面……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D)我真诚希望大家在反思、借鉴和完善基础上,早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不懈地为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 A. A
  • B. B
  • C. C
  • D. D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裹蒸是肇庆地区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早在汉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到春节前夕,肇庆家家户户春糯米、磨绿豆、洗冬叶包裹蒸,大街小巷都砌起炉灶,火光烛天,极为壮观。现在的裹蒸,除了沿用传统的糯米、绿豆、猪肉等材料外,还发展出黑糯米等新品种。腌制肉馅的五香调味料是用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和五香粉等调配而成的,直接影响到裹蒸的味道。肇庆裹蒸的传统工艺包括浸洗冬叶、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裹蒸、烧煮裹蒸等步骤。裹蒸有多种吃法,既可以煮好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切碎的芫茜、葱、炒香的芝麻粉以及适量花生油和酱油,还可以蘸上蛋浆后用猪油煎至金黄再食。
(1)请将上述材料缩写为30字以内的一句话。
(2)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肇庆裹蒸拟一条广告语。
6.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进士,调西京推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贬夷陵令。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峰路转 心转意
B.醉翁之不在酒 鸣之而不能通其
C.四时之不同 至若春和
D.于是邪党忌修 慕圣贤之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的一项是       
A.杂然而陈者(陈列,摆开)
B.诲之学(母亲)
C.贬夷陵令(因,由于)
D.臣在谏职论事(可以,能够)
(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 论 事 切 直 人 视 之 如 仇 帝 独 奖 其 敢 言 面 赐 五 品 服
(4)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同处于被贬的人生挫折之中,甲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6)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乙文着重表现欧阳修什么特点?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各地要会同宣传、新闻出版、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大网络环境治理力度,及时发现清理网络低俗有害信息,整治涉及中小学生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切实消除不良出版物、影视节目、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侵蚀影响。要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不通过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要结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不法行为,防止网络沉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材料二:
       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每天带手机上学,73%的学生拥有手机,中学生使用手机应该引起关注。在调查中,我们归纳了使用手机有害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
       ③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
       ④额外增加父母负担。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
       ⑤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多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⑥影响校园治安。手机是贵重物品,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不少中学生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
       ⑦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
       ⑧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伤害身体,岂不追悔莫及。
(选自《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研究课题》,有删改)
材料三:
手机挑战课堂(漫画)

材料四:
       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在于可以方便联系。到了高级中学,不少同学都需要住宿,一周才可以回家一次,思家之情不言而喻,而手机在此时便起到稳定学生情绪,父母担心之虑。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都带着浓浓的亲情,传递到亲人的手中,是关切与安心;当你出门在外,有朋友或家人忽然有急事想了解你在何处、在做什么,此时手机又是一种很快捷又方便的联系工具;外出旅行或办事,坐在火车或大巴士上,闲来无聊,听听手机上下载的音乐,玩玩游戏,手机又是一种不错的消遣工具。
       从使用手机的现状来看,我们总结出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辩论:中学生该不该使用手机》,有删改)(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理解,的一项是       
A.材料一教育部办公厅并不反对学生使用手机,只是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尤其不能带手机进课堂,教师要避免导致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教学行为。
B.材料二侧重由浅入深地列举青少年学生使用手机的种种害处,材料四则刚好相反,侧重阐述手机带给中小学生的种种好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合理的。
C.材料三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迷恋手机导致部分学生上课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不良现象,从反面佐证了材料一“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课堂”这一规定的必要性。
D.四则材料既有从国家层面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新规定,又有从对于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还有通俗易懂、发人深思的漫画,展现了人们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态度。
(2)材料一教育部关于手机的新规定引发了热议。学校广播室请你设计三个针对性的采访问题,分别采访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
①采访教师:      
②采访学生:      
③采访家长:      
(3)在班级关于初中生该不该带手机回校的辩论赛中,针对正方的如下阐述,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体验,为反方写一段120字以内的针对性辩词。
       正方:我方支持初中生带手机回学校。因为手机方便与同学交流,增进友谊;有疑难随时可请教。拍摄功能能帮助我们随时记下来不及记录的板书和老师的课件;还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就是遇到危险,也方便及时求助或报警。
       反方:      
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曾是一个贫困生
倩宁       ①“突岩深缝妙香稠”,这几天忽然想起高中班主任送我的这句诗,然后想起高三到大学的岁月。那几年,我曾是一个贫困生,一个贫困的女孩。
       ②其实我家本来并不贫困,高三那年母亲患了脑癌,父亲因为照顾母亲失掉了工作,治病花完了所有的积蓄。记得在外地求医的时候,父亲舍得买800多块钱的药,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碗四块钱的刀削面。高三最后冲刺的时候,同学们都开始补充营养。我却是自己做饭,还偶尔骑车到医院给父母送饭。要说我真幸运,如愿考到北师大,还在母亲去世之前把大红的录取通知书拿给她看。她虽然已经不会说话,但脸上是久违的灿烂的笑。
       ③高三时要买很多复习资料,但那时候家里到处都需要钱,我实在没法跟父亲开口。到了交费的时候,我连130块钱也拿不出来,只好悄悄跑到班主任老师那里恳求她缓一缓。班主任心肠好,问了情况,帮我垫了钱,再也不要我还。还有政治老师,在办公室里跟我说:“以后你的复习材料我帮你买,不要紧。”
       ④大学开学了,我拿着家里凑的3000块钱,由舅舅送我到了北京。那时候师大是不用学费的,但是交完900多块的住宿费,买完各种生活用品,就只剩不到2000块了。这3000块是我大学里跟家里要的唯一一笔钱。我每月的饭钱最多90块,一天不到3块钱。我发现白菜、豆腐、豆芽这些菜,半份才4毛钱,而且营养还好。那时候经常用的化妆品,就是师大商店里四块还是五块钱一瓶的“黄瓜洗面奶”。衣服大部分都没超过40块钱。
       ⑤那时候最常去的地方是西单附近的“民族大世界”,因为可以讲价,很多时候居然可以买到15块钱的衣服和裤子。记得有一次买到一件60块钱的浅黄色小西服,穿着很好很喜欢,狠心买下以后,硬是难过了几个月。最尴尬的是有一次帮同学打饭,打完之后很多天她都没有还我钱,因为一块多钱实在是个小数目,不值一提。可是对我,是两顿早饭了。所以第二次她再让我帮着打饭的时候,我就找了个理由推托了。这么多年,这些往事大概她早就忘了吧,我很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⑥那时候系里发贫困生补助的时候,班主任让每个申请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谈谈自己为什么贫困。记得我说得泣不成声,很多申请的同学也是。当时拿到的补助,不过是一次性的100元钱。而我们,都只有不到19岁。19岁,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我记得,(1)我的脸通红,我的声音颤抖,我的心像插了一把刀子
       ⑦因为成绩好,再也不用申请补助了,我很自豪,因为每年可以拿到800元的一等专业奖学金。功课好点以后,我开始打工。我曾经大二的时候负责做整层楼的清洁,也给系里的一个老师整理文件,然后拿到50块钱。大二下半学期开始做家教,做翻译,终于可以不用做体力活而养活自己了。回想起来,在最好的年龄,我却是那样一个灰头土脸的女孩,穿着很土气的衣服,一脸菜色。大四的时候,当我某天终于换了一件小绿毛衣,宿舍的同学忽然说:“其实你长得很好看哎。”
       ⑧大四我拿到的最大一笔奖学金来自国外一个银行一共4000块。我拿出1000块给班主任,让她把这些钱分给贫困生。用这些钱,他们应该再也不用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自己为什么贫困了吧?
       ⑨再后来,我被保送研究生,然后拿到了很多很多奖学金。我攒着这些钱,考托福考GRE。加上同学老师的资助,后来来到了北美。现在我在学校里有三份教学方面的兼职,生活好了很多。可是,(2)苦日子里养成的“小气”,却总也改不过来。我会常常想起那些贫困的岁月、那些心情和那些经历。
       ⑩那么多年,我都没掉过几次眼泪。然而今天敲这些字的时候我却流泪了脚下的路越走越宽,但没有过去的那些日子,我就永远无法成就现在的我。
       ⑪当年老师临别送我的诗是郑板桥歌颂兰花的,我想老师希望我能在恶劣的环境里成长吧。这些年,我一直记得,以后也不会忘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有删改)(1)选文回忆了“我”在贫困中值得“自豪”的哪些事情?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请结合下面的句子揣摩“我”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我的脸通红,我的声音颤抖,我的心像插了一把刀子。
       我心想:“      。”
②请品味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苦日子里养成的“小气”,却总也改不过来。
(3)第⑧段“我”让班主任把1000块奖学金分给贫困生。请分析原因,并评价一下“我”的行为。
(4)有人认为选文题目改为“突岩深缝妙香稠”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傍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匡超人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乡便要起来杀猪,磨豆腐。
       (B)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冰浇下来”。口里说不出,自心下想道:“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倘若审了,根完起来,如何了得!”当下同景兰江别了刑房,回到街上,景兰江作别去了。匡超人到家,踌躇了一夜,不曾睡觉。娘子问他怎的,他不好真说,只说:“我如今贡了,要到京里去做官,你独自在这里住着不便,只好把你送到乐清家里去。你在我母亲眼前,我便往京里去做官,做的兴头,再来接你上任。”娘子道:“你去做官罢了,我自在这里,接了我妈来做伴。你叫我到乡里去,我那里住得惯?这是不能的!”匡超人道:“你有所不知,我在家里,日逐有几个活钱;我去之后,你日食从何而来?老爹那边也是艰难日子,他那有闹钱养活女儿?待要把你送在娘家住,那里房子窄,我而今是要做官的,你就是诰命夫人,住在那地方不成体面,不如还是家去好。现今这房子转的出四十两银子,我拿几两添着进京,剩下的你带去,放在我哥店里,你每日支用。我家那里东西又贱,鸡、鱼、肉、鸭,日日有的,有甚么不快活?”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1)鲁迅先生曾以“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高度评价原著以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精神世界的特点。请结合两处选文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联系原著,简要分析匡超人前后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脱离劳动,就很难体会到物品来之不易。参加劳动,才有可能认识到整洁源自付出,成果需要勤奋。劳动能愉悦身心,劳动能增进理解,劳动能催人奋进。关于劳动的收获,你有怎样的经历、感悟或思考?
       请以“劳动的收获”为题写一篇演讲稿,演讲者的身份为九(1)班志明同学。
要求:
①自选文体;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全部题目
【2021年广东省云浮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标签
中考模拟试卷 最新试卷 广东试卷 云浮市试卷 2021年试卷 初中试卷 九年级试卷 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8 9
下载高清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