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试卷 > 九年级试卷 > 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四川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九年级语文试卷 > 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语文中考试卷

【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第7页

试卷格式: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PDF
试卷热词:最新试卷、2021年、四川试卷、攀枝花市试卷、语文试卷、九年级试卷、中考试卷、初中试卷
如何查看答案以及解析
下载试卷后,用微信扫一扫扫描试卷右上角二维码即可查看【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和视频讲解。
试卷题目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古代的“粮食安全”
张嵚       ①在古代典籍中的记录里,最让人不忍卒读的,就是对古代灾荒的种种描绘,那些“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等恐怖景象,让多少读史者读到心头滴血,却也教一些“聪明人”一拍脑袋:“古代动植物资源那么丰富,没粮食吃可以捕鱼打猎嘛,古人为啥这么想不开?”
       ②历朝历代的灾荒时节,确实常有离乡背井的流民钻进山林,靠打猎捕鱼讨生活。最出名的就是中晚唐时期,生活在嵩山山区里的“山棚”之民,基本都是从各地逃荒到那里的流民。但更残酷的事实是,在那些破坏力巨大的灾荒面前,“捕鱼打猎”的法子,基本没用。
       ③比起“让老百姓捕鱼打猎”之类的馊主意,中国历代王朝在饥荒问题面前,都重点在一桩大事上开动脑筋——如何提升粮食储备增强抗灾能力。以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重视粮食安全”。
       ④在这个问题上,从元末大饥荒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一度弦绷得紧。明太祖朱元璋开基建国后,除了延续宋、元王朝的“常平仓”政策外,又在全国各地广建“预备仓”,不遗余力地储备粮食。雄厚的粮食储备,也曾是明王朝亮眼的“名片”。
       ⑤而取代了明朝的清朝,立国后也牢记着明王朝饥荒亡国的教训,对于粮食安全不敢放松。特别是雍正年间,经过“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清朝的粮食储量达到了惊人的二千八百万石。乾隆在粮食政策上无比务实,不但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而且有严格的“各省互救”国策,千方百计杜绝饥荒。
       ⑥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清两朝都曾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那么为何在其末世时,都出现了景象惨烈的“奇荒”呢?因为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⑦就以明朝为例,虽然明朝历任帝王,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但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丰厚的储粮也成了官员眼中的肥肉,贪占挪用粮食成了惯用套路,就连一度遍布全国的“预备仓”,到了明末也已彻底不见影踪。外加明末商品经济发达,原本作为产粮区的江南地区,大批农田都改种经济作物。而在全国各地农村,大批农民扔下土地进入城镇矿山谋生,哪怕北京周边的农村,也是“土旷人稀”。粮食产量自然锐减,繁荣的表面下,已隐藏着巨大的粮食危机。
       ⑧晚清年间的“丁戊奇荒”,更是人祸破坏粮食安全的写照。在“丁戊奇荒”前的二十年里,受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北方各省大片良田都改种了鸦片。丰厚的鸦片收益,喂饱了极少数蛀虫,也碾碎了清王朝的“粮食安全红线”。
       ⑨比起这些惨痛的教训,更需要后人明白的是,无论身处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粮食安全”“饥荒”这些词汇,都不遥远。联合国最新的报告告诉我们:目前全球就有六点九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也就是说至少每十一个地球人里,就有一个人正在挨饿。从这个意义上说,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每一顿饭、每一粒粮食,就是当下我辈的“粮食安全红线”。
(摘编自《读者》总第735期)(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中晚期,逃荒到嵩山山区的流民,靠“捕鱼打猎”为生,这是古代抗灾的有效方法。
B.乾隆在粮食政策上很务实,彻底取消了官定利息,制定了严格的国策,杜绝了饥荒的发生。
C.明初,统治者制定了“常平仓”政策,广建“预备仓”。因此,明朝一度粮食储备雄厚。
D.文章警示我们:无论身处哪一个经济发达的时代,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工作。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与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谈及古代典籍中描绘的灾荒景象,接着否定了一些“聪明人”的想法,继而引出话题。
B.第⑤⑥⑨段分别用“而”“那么”“比起”等词语开头,使文意更连贯,衔接更紧密。
C.文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明清初期的粮食政策,以证明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粮食安全。
D.目前全球相当数量的人口仍处于饥饿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饥荒离我们并不遥远。
(3)文章指出明清时期“破坏粮食安全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请概括“人祸”的具体表现。
(4)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全文从政府部门、粮食生产者及粮食消费者三个方面谈谈我们该怎样维护粮食安全。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汉王怒,欲谋攻项羽。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国,以何为丞相。
       冬,十月,项王密使九江、衡山、临江王击义帝,杀之江中。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而大哭,哀临三日,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的一项是       
A.乃遂国 就:完成
B.而大哭 袒:露出
C.使告诸侯曰 发:派遣
D.愿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跟随,跟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B.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C.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D.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B.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纳贤才。
C.我希望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
D.我宁愿大王您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使他们成为贤人。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的一项是       
A.汉王善于听取意见。愤怒的他本想攻打项羽,但觉得萧何的劝谏有道理,便采纳了。
B.萧何能审时度势。在己方势不如人的情况下,他能够力劝汉王,暂避锋芒,以图长远。
C.新城三老董公认为,项羽因走投无路,杀害了义帝,是天下共同的敌人,当讨伐他。
D.古人云:“师出有名。”汉王以项羽杀害义帝一事为理由,趁势而出,欲发兵攻打项羽。
3.将下列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古诗词鉴赏。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注】①孟浩然到洛阳拜访友人袁拾遗,不料袁拾遗已被流放江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篇点题,且与“江岭作流人”对比。“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洛中”。
B.诗人称自己的朋友为“才子”,是对其学识的赞美,表达了对袁拾遗的景仰之情。
C.诗人访友不遇,看见江岭梅花早开,却觉得不及北地春景,含蓄表现对友人的怀念。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浅近,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隽永的五言绝句。
(2)这首诗包含有不平与伤感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5.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7)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老老少少活得快乐滋润的句子是: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杜甫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别了,语文课
何紫       ①到了学校,班主任张先生叫我到教员室去。我心里想:“大约又要责备我默书不合格吧。不过,我最多让她唠叨两三次,以后,这里什么事就都和我无关了。”
       ②果然,我看见张先生拿出我的默书薄,我低垂下头,默默地站在她身旁。她慢慢地翻开我的默书簿:第一页是三十分,第二页是四十分,第三页是四十五分,到了第四页,也是最近默书的一次,啊,我真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是七十五分。
       ③张先生和蔼又严肃地说:“陈小允,你的默书进步啦。只要你上课留心听讲,回家勤恳温习,以后一定会进步更快的。你要知道,你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己本国的文字也写不好,那不是笑话吗?小允,看见你默书进步,我真高兴,我特地送你一份小的礼物,希望你继续努力。”
       ④张先生说完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图书,书名是:《怎样学好语文》。我接过张先生的图书,双手不禁颤抖起来。我真是个不长进的孩子,昨天听妈妈说要移民外国,第一个念头居然是高兴用不着再默写中国字了,但是,张先生对我的进步多么着急啊!
       ⑤我离开教员室,看着张先生送给我的书,不禁眼眶发热。回到座位上,我翻开那本书,第一段话映入眼帘:“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环境,……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从来没有一本图书的内容这样震撼我的心灵,这一段话,好象有人用丰富的感情在我的耳畔诵读着。
       ⑥钟声响了,第一堂是语文。以前我上语文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今天我翻开语文书,另有一番滋味,我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课好象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传来了下课钟声。
       ⑦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这本书浅显地介绍中国语文的发展,然后分述丰富的语文,简练的语文和优美的语文,最后还讲述学好语文的方法。我一下子对语文知道很多很多,知道了语文的丰富和优越。我放下了书,走到爸爸跟前,问爸爸:“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语文吗?”
       ⑧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知道那边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到了那儿,你便要学习那边的西班牙文了。
       ⑨我吃了一惊。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语文课,语文实在没学好,大约实际只有三、四年级的程度。我张惶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学过的课文,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机会,心里就难过。
       ⑩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最近一次默书,居然得到一百分!那天语文课,张失生拿出我的默书簿,翻开第一页给大家看,然后又翻到最后一页,高高举起,让同学们看清楚。张先生说:“陈小允邓得了惊人进步,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们看,他学期开始默书总不合格,现在却得到一百分!”
⑪有谁知道我心里的滋味?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眼里噙着泪。坐在我侧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⑫同学们都奇怪地注视着我。张先生走到我身旁,亲切地抚着我的头,说:“小允,你为你的进步而哭吗?”
⑬我抹着泪水,站起来,呜咽地说:“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
⑭我的泪糊着眼睛,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反应,只知道全班忽然陷入异样的沉寂。张先生轻抚着我的头,叫我坐下。
⑮离开这里的日子越来越逼近了。这天,是我最后一次上语文课了,张先生带来一个用牛皮纸封好的包裹,她对全体同学说:“陈小允是最后一天和大家相聚了。我没有什么好送给他的,只送他一套语文课本,希望他远离祖国以后,还可以好好自修,不要忘记母语。”
⑯我接过这套书,心里极度难过。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语文,我要把我的默书簿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会激励自己把语文自修好,像这本默书簿的成绩那样。
(摘编自《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内心活动的丰富、微妙,暗示了“我”将要离开。
B.“我”从不喜欢语文课到深深地喜欢语文课,这一转变离不开张先生对“我”的影响。
C.第⑭段“全班忽然陷入异样的沉寂”,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我”的话感到突然,同时感受到了“我”的难过。
D.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真实而客观,使全文笼罩着淡淡的离别之情。
(2)请结合全文分析“我”默书进步并最终得到满分的原因。
(3)分析选文是怎样塑造“张先生”这一语文教育者形象的。
(4)请分析标题“别了,语文课”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4)根据本文的主题思想,如果你是张小允的同学,离别之际,你将送他一件什么样的礼物?并写出你送这件礼物的两点理由。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的一项是(  )
  • A. 2020年底,我国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目标,令世界
  • B. 贾元春死后,的荣国府一朝败落,昔日的主子和奴才们也都各自流散了。
  • C. 张诚知道自己嘴笨,一着急更是磕磕巴巴、,所以提前把要说的话写了下来。
  • D. 二十多年来,陈厚群,呕心沥血,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节省了十几亿元资金。
8.下列语句中的一项是(  )
  • A. 中国地名不仅传承着民族魂爱国情,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 B. 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
  • C.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 D. 吴承恩通读了各种传奇,融合佛、道哲学,才使他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
9.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的一项是(  )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①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②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③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④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 A. ①④②③
  • B. ①④③②
  • C. ③①④②
  • D. ③②①④
10.对下面语段中画横线处的修辞手法分析的一项是(  )
       如果有雪落在冬山,便更添几分韵味。①尤其是一场大雪之后,冬山睡在了皑皑白雪之下,仿佛进入一个长长的童话梦境。②雪后冬山,是一幅淡到极致的水墨画,用笔惜墨如金。③群山起起伏伏的曲线,被大雪修饰过,显得平滑温和了许多。我眼中的冬山是静态的,雪落冬山静无声。一切都是安静的,④让人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不过没有那种孤绝的氛围,雪后冬山给我的感觉是辽远的,开阔的。
  • A. 第①处使用了拟人手法,“睡”赋予冬山以人的情态,显得静谧而安然。
  • B. 第②处使用了比喻手法,把雪后冬山比作一幅水墨画,极具简淡悠远之美。
  • C. 第③处使用了夸张手法,大雪把群山峭直的线条都变得柔和,整体画面更为和谐。
  • D. 第④处使用了引用手法,使文段富有诗意,并突出雪后冬山辽远开阔而寂静的特点。
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吐纳典籍,阅读诗书,胸怀日渐博大,灵魂更加丰润。阅读不必拘泥于书房、教室、书店,在滚滚红尘、熙熙攘攘中,你读到的一本书、一段故事、一句广告语……都可能拨动你心弦,启迪你思考,触发你行动。
       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任选角度,自定立意,思想健康,文体特征鲜明。
②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全部题目
【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标签
中考试卷 最新试卷 四川试卷 攀枝花市试卷 2021年试卷 初中试卷 九年级试卷 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8
下载高清试卷
【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相关最新推荐试卷
2022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四川巴中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四川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