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①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钟;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那老僧道:“污眼!污眼!老爷乃天朝上国,广览奇珍,似这般器具,何足过奖?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②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何如?“A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叫:“拿出来看看。”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③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地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地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④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地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吃了一惊,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B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等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
(节选自《西游记》第十六回)(1)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
B.天朝上国,广览奇珍。
C.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D.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羊脂玉,顾名思义就是犹如羊脂一样的玉石。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冰清玉洁”比喻人的行为高尚,操行清白。
B.桂,谐音“贵”,桂花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蟾宫折桂,意思是到月宫折取桂枝,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C.堂与室相连,堂在前,室在后。“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
D.“尊”是古代祭祀时重要的礼器,因此又引申出“尊重”义。“尊意”是敬辞,常见敬辞还有赐教、高论、见谅、久仰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段①中三藏夸美食美器连用三个感叹号,写出了三藏极尽赞美之情。
B.文段②中用了一连串动词,写出寺僧卖弄袈裟时,场面之宏大。
C.文段③中唐僧告诫悟空莫要与人斗富,会招来祸患。可见其为人有狭隘的一面,太过小气。
D.文段④中老和尚为了骗取唐僧的袈裟,开口闭口称小自己很多的唐僧为“老爷”“爷爷”,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表现他虚情假意、贪婪至极。
(4)选文结尾行者说:“但有疏虞(疏忽),尽是老孙管整。”结合整个十六回,行者有哪些疏忽,造成袈裟的失窃?(至少两点)
(5)文学作品中的“笑”,展现了众生百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参考示例,对“笑”简要分析。
出处 | 选段 | 简析 |
《西游记》 | A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 | 写出众僧的不屑 |
B行者笑道:“怕他怎的?等我包起来,等他拿了去看。但有疏虞,尽是老孙管整。” | |
《金色花》 | C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 |
《朝花夕拾•琐记》 | D行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