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父爱如山》,完成问题。
父爱如山
程少华 ①只要到歌厅,我一定会点唱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的主题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会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
②都昌有句老话:“爷娘疼幼子,祖父疼长孙。”母亲在厂里上班,我是父亲一手带大的。父亲有时脾气急,却几乎没打过我,连骂都很少,老爱用胡子轻轻地扎我。父亲走哪里都带着我,我也喜欢跟着父亲,走累了,就要父亲抱我、背我,或是骑在父亲的肩上,俨然父亲的尾巴。我小时候胆小,上厕所时害怕,就让父亲在厕所外守着,还要父亲隔不久就咳嗽一声,证明他在,我心里才踏实。直到初二,我还和父亲头挨头同住一床,后来去学校寄宿才作罢。有时,父亲陪我睡着后出去串门,一旦我醒来发现父亲不在身边,就双脚不停要打床板,一边哭,一边大喊“我要爷啊”,直到家里人把父亲叫来为止。“爷”,在都昌方言里就是“父亲”的意思。夏天的晚上,家里热,我们把竹床、摇椅搬到外面乘凉。有时,我一觉醒来,发现父亲还似睡非睡地摇着老蒲扇,为我送风、驱蚊,让我幼小的心灵泛起阵阵沁人心脾的清凉。
③在大米成为珍贵食品的年代,我们家经常吃菜粥,菜叶里放的米很少,父亲老是把饭盛好端到我手上,其实他已悄悄地往碗里多盛了些米粒。好不容易做了米粉炖肉,吃光后,被父亲允许把饭倒进米粉钵、把钵舔得干干净净的人,也一定是我。有一次,我嫌菜不好,吃不下饭,父亲想了个招,往豆豉里放点油星,再用酱油一炼,每顿饭给我一点,我便吃得香了。从我十岁开始,父亲每年给我吃一只鸡,一直吃到十八岁。这只鸡放在锅里炖半天,父亲说不知道哪块肉养人,要求我除了骨头之外,得全部吃下去。吃完之后,父亲要我睡一觉,说这样“长肉”。
④还算听话的我,有时也给父亲惹麻烦。一个周末,我骑自行车从三汊港中学回家,在冯高村下坡时撞翻一位挑粪的人,自己一身臭粪不打紧,人家不干了,把我扣下来。父亲迅速赶到,既赔礼道歉,又赔了钱,才把我“解救”回家。我觉得父亲肯定会骂我,可父亲见到我后没有批评我,反而摸摸我的手脚,问我受伤没有,嘱咐我下坡时要提前刹车降速。
⑤父亲文武双全,也许不会想到那么深远地影响了两个儿子未来的职业走向。如果哥哥尚武得益于父亲传授功夫,那么,父亲更是引领我走上从文之路的启蒙老师。
⑥我从小写得一手好字,父亲为我创造了很多练字的机会。如果家里添置了新谷箩、晒篮、苗篮等,父亲就叫我用毛笔在其背面写上他的名字和购买日期。多年以来,哥哥一直义务为同村其他人家写春联。从我读小学开始,父亲就鼓励我写春联,先写自己家的,后逐步写一部分别人家的。上大学后,我就完全接了哥哥的班,多的时候整整两天才能写完。我上小学时,父亲特意买了本日记本,让我摘抄好词语好句子。父亲爱听评书,我也着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评书节目从中午十二点开始,我正好也是这个点下课。上午第四节课快要下课时,我就心神不定,提前把文具放进书包,只等老师一声“下课”,便第一个冲出教室奔向家里。算上报时和节目前奏,我到家时最多耽误一两分钟。父亲与我守在收音机的两旁,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完后,我们一起猜测、讨论“下回”的内容。我们几乎听过那个年代里所有流行的评书,包括单田芳讲的《隋唐演义》《三侠五义》,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水泊梁山》,刘兰芳讲的《岳飞传》《杨家将》等。在阅读资源空前贫乏的时光里,这些情节跌宕、绘声绘色的评书像一颗颗种子,孕育了我执著一生的文学兴趣和侠义情怀。
⑦父亲最在乎的是我的学习,一切都要为学习让路。父亲教会我唱《刘备修书》等赣剧曲目后,便没教我新的段子了。他说:“读书是大事,赣剧不能当饭吃,唱多了会影响学习,误了前程。”有一次,我正在汪家村等车返校,父亲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地赶了过来,从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塞给我,气喘吁吁地说:“还好你没走,要不一个礼拜用不上钢笔了。拿着,快上车,我走了。”说完他就回去了。看着父亲汗流浃背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我的泪水狂流不止,眼睛一片模糊。
⑧父爱有如伟岸巍峨的高山,一年四季稳稳地昂首站立,以其挺拔的身躯为我们兄弟姐妹披荆斩棘,遮风挡雨;父爱又宛如清澈辽阔的鄱阳湖水,哪怕湖底澎湃着汹涌的暗流,也为我们兄弟姐妹呈现出风平浪静的淡定从容!
(有删改)(1)阅读第⑥段,概括我称父亲“是引领我走上从文之路的启蒙老师”的原因。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看着父亲汗流浃背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我的泪水狂流不止,眼睛一片模糊。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4)文章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