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1)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他只有35岁。他的获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在科学领域也能够取得顶尖的伟大成就。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此外,他还取得了杨—巴特斯特方程及基本粒子、场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诸多开创性成果,他因此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 1971年,是杨振宁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他见了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邓稼先。
在一次研讨会上,杨振宁回忆说,邓稼先1971年给他写过一封信。在那之前,杨振宁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物理学家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一直想求证这个消息的真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离开北京的时候,他实在憋不住了,便向邓稼先求证。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不过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然后再答复。
很快,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邓稼先在信中写道:“毛主席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3) 杨振宁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一直牢记父亲杨武之教授“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始终拥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
从1971年回国访问到现在的50年里,他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中国科教政策制定积极建言献策,为筹款资助中国学者访美、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97年,杨振宁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为清华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创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事业;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今年5月14日,他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字画雕像及影像资料等共2000余件捐赠给清华。
回忆起1971年邓稼先信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望,杨振宁说,当时他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
五十年以后的今天,杨振宁说,“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23日,有删减)